查看原文
其他

国内外农庄四大案例模式及案例

2017-07-13 创意经典落地运营 绿维文旅


市民农庄的发展在国内外有着典型的发展模式和实例,绿维文旅通过对意大利托斯卡纳度假农庄:政府支持型的发展模式;法国专业农庄:非政府组织引导型的发展模式;德国市民农园:田园梦想下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;有机农庄:社区支持农业CSA模式等实例分析,为当前市民农庄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。


一、意大利托斯卡纳——度假农庄:政府支持型的发展模式


图片来自网络


1、农庄概括


托斯卡纳的农庄一般为私人庄园,主要为游客提供居住服务,辅以游泳、骑马等休闲活动服务。与一般的便捷酒店相比,农庄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:


历史性:在政府农村改造计划后,人们把原本破旧的别墅、农舍、磨坊、修道院翻修为农庄;


乡土性:多使用天然材料与乡土元素进行建造装饰。农庄内提供乡土生活的基本家具设施,多数农庄无豪华装饰与设备;


体验性:提供家庭生活必备的设施与个性化的休闲娱乐设施,游客按家庭日常居所的方式度假,不被房主打扰;


租期:一般租期较长,主要满足较长时间的度假需求。租期以“周”为单位。


传统建筑的乡土改造使得每个农庄都具有历史唯一性,并在不自觉中构筑出传统“意式生活”的基础环境与氛围。而较长的租住时间与不被打扰的日常生活,为旅游者提供了“像当地人那样生活”的深度体验式度假。


 

2、发展模式:政府支持


在托斯卡纳,农业旅游是国家应对城市化的一种政策,是农村地区发展的一种策略。政府通过法律的形式对农业旅游进行顶层设计,并对农业旅游的主要载体农场进行操作层面的详细规定。


在农业与旅游的顶层设计中,官方有意控制农业旅游发展的规模,以此来保证农业生产的主体地位。1989年,在国家层面颁布了《农业旅游发展保障法》(1989、2002、2009三次修订),明确了农业旅游发展的目标与方向,确定了农业旅游发展中的政府与农场主职责、权利,规定了农业旅游发展的方式与步骤,界定了农业旅游发展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。


政府通过专门网站提供托斯卡纳地区农业农庄(农场)及各种旅游路线信息。托斯卡纳地区农场网站的设计与内容如下:


网站板块

具体内容

主页

农场介绍、旅游特色及相关设施

地理位置

自动链接Google地图、提供相关的交通信息

画廊

农场风景照片或游客提供的照片

房屋

房型、房号及各种室内设施

价格

房间价格、旅游项目价格及相关的在线支付系统

旅游项目

各种具体旅游活动介绍

课程

开展一些与农业生产相关的课程,如葡萄酒的制作等

 

二、法国——专业农庄:非政府组织主导下的农庄旅游发展模式


图片来自网络


1、农庄概况


20世纪70年代,法国城市居民兴建“第二住宅”,农庄旅游业兴起。旅游活动给法国农民带来的收益相当于全国旅游业收入的1/4。


法国农庄最突出的特点是专业化,即农庄将耕种、收获、运输和供应等工序交给农庄外的专业企业来做,使农庄从自给性生产生产。专业农庄大部分经营一种产品,突出各自产品特性。按照经营内容,农庄大体可分为畜牧农庄、谷物农庄、葡萄农庄、水果农庄、蔬菜农庄等。


2、农庄旅游类型


乡村传统型:保持旅游产品的原真性与本土性,致力于传统农业生产开发,给予游客贴近传统、贴近自然的清新体验,凸显法国乡村旅游的独特之处。如法国农庄的葡萄园,围绕葡萄种植,提供观光采摘、酿酒体验、产品购买等旅游服务。


休闲度假型:借助农场秀美的自然风光,构建别具特色的旅游产品,设计多样农业旅游活动形式。如玛丽农场,通过木屋的设计建造,打造独特的度假体验。


3、发展模式:非政府组织引导


非政府组织在旅游经营者与政府间扮演着纽带角色,以保障旅游从业者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,确保旅游产品质量有效提升。


1998年,法国农会常务委员会(APCA)设立农业与旅游接待服务处,并联合其他社会团体组织建立了“欢迎莅临农庄”的组织网络,系统负责全国农场的定位区域与营销。


 APCA日常工作:

      (1)计划“欢迎莅临农庄”组织网络的各种活动;

      (2)了解消费者与农民的需求;

      (3)组织农庄旅游活动设计等提案,保障农场经济稳定

      (4) 提高加入“欢迎莅临农庄”组织网络的产品价值和

      (5)促销活动的竞争优势;

      (6)发展与其他乡村旅游活动相结合的链接网络。


非政府组织将法国农庄按照属性划分为九个系列。一个自然人或法人在每一系列农场中,只能经营一个农场。


旅游标准化的内容主要包括:划分旅游项目范围、指导规范旅游从业人员经营行为。


4、农庄分级:农庄分布全法


根据法国农庄分布全法,房间数超过两万五千间。民间组织(Gites de France)按照农庄的房价数目、设备条件等,以麦穗为分级标志,将农庄房间分为一到四级,度假小屋则分五级。一般而言,两颗麦穗的农庄品质就颇令人满意。


农庄依着主人品味,布置出各具特色的房间,农庄房间保留农舍原本结构,体现地道朴实风味。


法国是著名的葡萄酒产区,很多农庄还提供品酒、买酒、采收葡萄、酿葡萄酒等休闲娱乐活动。


5、九大农庄产品系列


(1)农场客栈:餐饮类型农场,提倡食材与烹调法呈现本地乡土美食特色;

(2)点心农场:经营时间一般为下午3-6点,只允许提供农场自产的点心;

(3)农产品农场:可同时生产农产品并经营公司进行营销;

(4)骑马农场:农业与马匹饲养共生,为不同级别骑马者这提供不同种类的马匹;

(5)教学农场:农场主与教师共同计划,为中小学生提供真实的农业环境与体验;

(6)探索农场:通过设计让消费者从自我探索中发掘自营农场的乐趣;

(7)狩猎农场:供应狩猎相关活动,包括体育活动、文化活动、泛狩猎活动等;

(8)暂住农场:提供在农村短期的餐饮住宿服务,并提供休闲配套产品;

(9)露营农场:露营农场标志授予极为严格,各省旅游休闲露营场不得超过25个。

 

三、德国——市民农园:田园梦想下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


图片来自网络


1、农庄概况


德国的市民农庄起源于中世纪的小菜园。德国于1919年制定《市民农庄法》,并在1983年修订。其主旨是向市民提供体验农家生活,享受田园之乐的机会。目前,在德国,能够拥有或租赁一小块自由的农园土地,已经成为继汽车、住房之后的一种新的财富象征。


市民农庄主要位于城市近郊。多个市民农园共同拥有道路、游戏场地和协会住宅等设施。其土地有两大来源,一是镇、县政府提供的共有土地,二是居民提供的私有土地。每个市民农庄规模约2公顷,大约50户市民组成一个集团,共同承租市民农庄,每个承租人租地100平方米。租赁者与政府签订为期25~30年的使用合同,其产品不能出售。租赁权中途可以退出或转让。


2、市民农园的制度建设:市民联合会


市民农园联合会下属19个州协会以及15200个市民农园协会。联合会接受租赁者的租赁申请,以保持和扩大市民农园的社会、生态以及城市建设功能,塑造社会福利型和生活型城市,延续市民农园文化为宗旨。


(1)市民农园联合会协会的主要功能:

(2)论坛形式的信息交流、咨询与护理;

(3)为儿童提供自然教育基地;

(4)提供自然休闲场所及公共绿色空间的专业教育;

(5)培育植物、组织市民进行农园竞赛等。


3、德国市民农园的形态演变



4、经验借鉴


(1)国家法律体系和民间社会组织制度的双重制约和保护


大规模建设之初,国家层面即对市民农园的性质、规模、所有权、使用权、租赁者的权利和义务作出详细的法律规定。同时,市民农园一开始就具有严格的协会组织制度,保护农园特色及管理质量。


(2)强调环境保育及休闲功能高于生产功能


德国“市民农园”强调环境保育及休闲功能高于物质生产,由一开始的生产导向的经营方向,逐渐转向农业耕作体验与休闲度假为主,生产、生活及生态一体的经营方式。


(《联邦市民农园法》规定的市民农园五大功能:提供体验农耕之乐趣、提供健康自给自足的食物、提供休闲娱乐及社交的场所、提供自然绿化美化的绿色环境、提供退休人员或老年人最佳消费时间的地方)


(3)城乡制衡下的经济、生态、社会一体化发展


改善城市居民住房条件,为城市大众群体提供充足的自然认知空间和社会生活空间;让市民成为农园和城市绿化建设的生产力量,失地农民转向为市民提供服务;市民农园在城市边缘区集中分布,可以阻止城市过度蔓延,确保城市的社会和生态效益

 

四、社区支持农业——CSA农业休闲模式


图片来自网络


1、社区支持农业的概念


(1)起源


社区支持农业(Community Support Agriculture),简称CSA,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瑞士,在日本得到最初的发展。当时日本的一群家庭主妇以农药污染以及本地农产品减少为起因,与有机食品的生产者达成了独立的供需协议,这成为CSA模式的雏形。


(2)内涵


一种在农场及其所支持的社区之间实现共担风险、利益共享的合作模式。消费者提前预付费用,承诺在农场的整个生长季节给予支持,农场提供新鲜安全的当季农场品,直接送货到消费者手中或非陪给销售网点。


(3)CSA农业休闲模式


CSA是以社区支持农业为依托发展的旅游模式,城市居民参与到CSA后,一方面农场会定期的为其提供有机果蔬等农产品;另一方面,消费者可以亲自参与农场的耕作计划,利用空闲时间与家人或好友去有机农场体验农事。


2、台湾· 谷东俱乐部


(1)俱乐部概况


谷东俱乐部由留日硕士赖青松在台湾宜兰发起运作。俱乐部提倡“都市人一起来种田,我们可以吃到自己种的米”的理念,以股份制来吸引投资者成为股东,赖青松以“半工作半务农”的方式,成为新时代“田间管理员”。


(2)开发模式



3、小毛驴市民农园


(1)农园概况


创建于2008年4月,2009年正式对外营业,占地230亩。创建者石嫣是第一位公费留美务农的学生,是大陆第一家成功运用CSA模式经营的都市农园。具体运营由国仁城乡(北京)科技发展中心负责。


(2)开发模式


通过市民认养土地,认领劳动份额,组织消费者参加农庄或装,建立社会参与监督机制。


    普通份额:租种者的预付费用为2500元。如无需配送服务,自行取菜的则为2000元。与此相应,租种着将在每年6~10月获得每周一次的新鲜时令蔬菜,总重量不少于400斤。


    劳动份额:年租金为1000元,租种者可以在农场租种30平方米的土地,每周为菜地浇一次水,并管理菜园,承担种植及收获的全部任务。并可收获自己土地上的全部产品。


   开放日活动:农场定期举办市民开放活动,纯铜节日还会开展亲子活动。市民可参观农园,购买有机产品,进行农业实践,参加传统文化活动体验等。

 

4、总结



推行生产有机食物及健康生活方式的同时,带动了年轻人对土地的思考并提出新兴的创业方向。这为解决农村人口流失问题提供了一个方向。

 


精彩推荐

特色田园乡村:乡村复兴的江苏思考(附行动计划全文)

两部委紧急发文为特色小镇规范纠偏

林峰:在《中国旅游投融资报告2017》中挖掘数据价值

解码资本 |《中国旅游投融资研究报告(2017)》发布

创意设计 | 户外露营、住店怎能少了“帐篷”的足迹?

魏小安:未来已来,旅游业如何“好玩 · 玩好”

马牧青:旅游开发的标准化思维是一种小农意识

专家丨魏小安:全域旅游不能靠忽悠,关键看结果

魏小安 & 林峰:创新驱动中国旅游行业发展

林峰:旅游产业资本化程度低,急需突破

马牧青:旅游生活化开启乡村旅居新时代

魏小安:旅游老炮儿对投资热的冷建议

政府旅游运营的职能、理念与步骤

一个总编眼中的旅游资本市场指南

干货 | 旅游运营与书记市长的立场

魏小安:创新应对旅游未来与泡沫

干货 | 休闲农业PPP项目新契机

魏小安:特色小镇活在旅游上

从乡村旅游到市民农庄的发展

魏小安 | 共享经济与休闲未来

旅游规划也可以诗情画意

聚焦政府旅游运营

关注“绿维创景”微信订阅号,回复关键词“全域旅游、特色小镇、投融资、IP”,获取更多政策、案例、研究等综合信息。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